传媒+AR” 玩法空间大,盈利模式需探索
发布时间:
注: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传媒网(http://www.cbbr.com.cn/article/111697.html)
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16年我国VR/AR(虚拟现实/增强现实)产业市场规模达56.6亿元人民币,到2020年这个数据将上升至550亿元人民币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我国移动VR/AR潜在用户基数将会不断增大,市场潜力也将进一步增加,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。
苹果CEO蒂姆·库克以及《Pokemon Go》创始人奈安蒂克·约翰·汉克均认为对出版业来说AR比VR机会更多,其实,AR技术已经在一些媒体中实际应用了,传统媒体与AR创业公司联手,带来全新的内容表达方式。
AR+出版、AR+教育已经率先应用于儿童读物、儿童教育等领域,新鲜的呈现形式、有趣的互动方法、炫酷的立体影像都是AR被津津乐道的优势。这些优势在AR与传媒的结合中同样适用。
2012年5月,采用AR技术的品牌广告应用Blippar与爱尔兰都柏林地铁先锋报联合推出“全球首份增强现实报纸”。读者可以利用Blippar软件浏览都柏林地铁先锋报上的“编辑选择”栏目以及广告版内容。
前人走过的路可复制
国内媒体对AR的尝试可以追溯到2012年。
2012年8月,《成都商报》发布“拍拍动”移动终端应用软件,在国内率先将AR技术融入报纸,提供多种感官视觉体验式的丰富信息给读者。
2014年3月,《文汇报》与亮风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亮风台)合作,通过新技术探索传统报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型。“AR技术能让静态新闻‘动’起来的特点被《文汇报》看好,通过合作,《文汇报》在后来一系列重大选题报道中采用AR技术,把微视频、H5、音频等延伸内容叠加到报纸中,实现融合报道。”亮风台产品总监孙红亮向记者介绍。
2015年4月,《晶报》融媒体实验室也启动了对AR的探索,通过与幻时科技的合作,实现手机扫描报纸看AR新闻或AR广告视频的服务。
将AR用于报纸上,报纸所承载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将发生质的变化,报纸上可以看视频、上传、3D合影、投票、趣味合影、购买、抽奖,传统报纸的传播模式彻底被颠覆,报纸变为基于报纸的互动门户,可以提供多样化、可灵活组合的互动方式。
2016年12月19日,《扬子晚报》上线AR读报功能,读者只需下载“扬眼APP”,点击首页右上角的“AR”功能键,扫描报纸上的特定图片就能看到动态立体的画面,AR读报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体验,也在视觉上强化了用户体验。
《扬子晚报》新媒体运营部主任吴佳君这样形象地解释了AR的作用:“在盐城‘6·23’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发生后,原有报纸版面只能配以静态灾害图片,用户代入感不强烈,在AR技术的支持下,读者可以在平面纸媒上直接看到龙卷风灾害的现场,大大提高了平面纸媒的新闻表达效果。”
“AR技术将是一把流量转化、促进媒体三端融合的利器”,吴佳君进一步解释说,普通读者只需使用纸媒APP扫描报纸图片即可获得新闻现场视频、新闻报道网页,甚至新闻3D动画模型。使用AR技术,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得更丰富的新闻资讯,体验更生动多样的表达形式,在阅读纸媒过程中参与新闻互动、进行社交化分享等,从而有效激活纸媒原本无法流动的线下流量,将纸媒数量庞大的线下读者转化为网站或者APP的活跃流量。而另一方面,对传媒机构来说,AR无疑也对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玩法还不够多
今年初,《摄影之友》2月刊杂志推出AR封面。
AR火爆、AR红包遍地开花,这让《摄影之友》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周默开始思考是否将AR与影像以及杂志内容进行结合,“用AR打破平面杂志的维度,让纸媒在读者面前能够眼前一亮。我们当时在制作以‘不一样的风景’为主题的年度品牌活动——摄影之友榜中榜,邀请了9位摄影师带着他们不同于一般意义的‘风景’作品向读者展示风景摄影的更多可能性,在策划杂志专题的同时希望能加入一些有亮点的策划。而亮风台公司恰好在此时联络我希望在年末合作推广‘幻镜’APP,双方一拍即合。”
传统出版、媒体借助AR打破虚拟信息和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,从静态的、二维的信息转变成多样化的内容表达。“AR化图书、报刊已经不仅仅是出版物,而是自带互联网基因。”孙红亮认为,对新型互联网媒体机构来说,这也是一次信息传播方式的再升级。
其实,实现“传媒+AR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。《摄影之友》AR封面的具体操作过程甚至并没有改变传统采编流程,杂志社也没有为AR单独投入人力、财力的计划。“除去原有的选照片、设计封面外,在封面上添加了腰封来告知读者这期封面的与众不同,同时添加了AR技术生成和测试的步骤,将图片提供给亮风台,他们帮我们实现扫封面看视频的效果。”周默介绍说。
周默直言,AR的价值体现在打破杂志平面化的维度,让纸上内容与新媒体内容连接起来,而更重要的意义是其实用性。“现在‘媒体+AR’更多是在做形式的变化,带来视觉上的体验,但在实用性上还没有发挥出来,现在大多还停留在‘尝鲜’的状态。”
下载APP、扫描带有AR标记的内容、呈现对应的视频,这是目前“传媒+AR”最常见的应用方式。“尝鲜”的部分障碍也由此而来。
周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,这次与亮风台的合作,读者扫描杂志封面只能使用亮风台开发的“幻镜”APP,这使读者受到一定局限。“如果能够将这项技术捆绑至微信端,操作会更加方便,传播效果也会更好。”
作为AR解决方案提供商,孙红亮指出,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可借助的设备终端比较关键,也就是AR是什么、怎么看AR的问题。而吴佳君更看重互联网本身的制约,AR阅读受制于用户的网络及智能手机,在网络环境不好的地方,部分用户可能会遭遇延迟、卡顿的不良体验。这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普及AR阅读,让更多读者了解AR阅读,养成AR阅读习惯。
“对于普通用户来说,优质的内容和体验才是保持用户粘性的关键,无论是传媒机构还是AR公司都应该努力做出用户体验优质的AR内容和AR产品。”孙红亮如是说。
盈利模式尚需探索
《扬子晚报》目前的日发行量达120余万份,拥有约1000万读者。而这笔庞大的线下读者量并不能天然成为纸媒PC网站或者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流量。
吴佳君注意到,大多数纸媒生产的新闻内容贡献给了新媒体巨头,大多数普通读者仍是通过新媒体客户端获取这些资讯,从而导致纸媒想独立新媒体运营困难较多。“AR技术有望帮助纸媒突破多端融合的尴尬局面。AR技术可以让普通用户通过简单的扫一扫即可获得视频、3D动画或网页信息,方便了用户获取信息,增加了阅读乐趣,同时也丰富了纸媒的表现形式。”
据悉,《扬子晚报》上线AR读报并没有资金投入,而是与AR技术公司以合作形式进行,人力和团队也是依托报纸原有新媒体团队,AR内容制作由《扬子晚报》新媒体部门视频团队完成。
《摄影之友》AR封面的落地方式更为简单,仅需制作一条用于扫描封面后呈现的视频即可,并无其他投入。
虽然传媒机构在纸媒AR化的投入上表现得颇为谨慎,孙红亮却认为,现阶段“传媒+AR”的表现相对比较基础,如果双方都能投入更多资源,还是更多值得期待的空间。“AR的潜力以及整个市场对AR的期待远不止于此。”
《扬子晚报》与合作的AR技术公司采用AR增量广告分成模式,在传媒+AR的跨界融合中,广告是最先被想到的盈利方式。吴佳君介绍说,AR技术可以使广告主在平面广告上投放视频广告,甚至复杂炫酷的3D动画广告,这将大幅拓展平面广告的附加值。
“纸媒可以在传统本地平面广告的基础上享受新的广告增长点,进一步释放纸媒在广告业务上积累了几十年的资源和经验。同时AR技术可以通过用户扫描进行用户大数据分析、广告精准投放、个性化智能推荐等。AR技术更能够让平面广告成为可以直接购买的链接,让广告直接转化产生经济收益。”吴佳君解释道。
“传媒+AR”效果如何?《文汇报》网站PV量月均增长达9%。《摄影之友》“首本AR封面摄影杂志”让2月刊很受欢迎。汽车之家先后做了“AR看车”“AR网上车展”活动,今年3月份上线的“AR网上车展”短期内观看人次突破100万。
“AR技术对于纸媒的意义不仅在于优化其内部业务结构,更在于开拓一片新的天地。传统广告业务,无论纸媒还是新媒体,很难将商品本身带入广告营销环节,增强现实技术特有的实物交互方式可以将商品本身作为扫描目标,从而更加贴近商品本身,激活品牌广泛的用户,带来更为广泛的营销价值。另一方面,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的场景并不仅仅限于报纸、杂志,更是在于户外广告、商品外包装、商品宣传手册、会展等。”吴佳君同时表示,目前《扬子晚报》AR读报还处于读者培养阶段。周默也坦承,对“传媒+AR”的盈利模式尚未研究。
AR电商也许是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。
去年,深圳合视影像技术公司与球鞋杂志Digger合作,由合视、Digger与耐克三方合作,出版了一份介绍乔丹31系列球鞋的专刊。据合视创始人王唯介绍,合视将自主开发的AR技术API接口嵌入到Digger APP程序后台,读者只需下载Digger APP,然后扫描对应位置,就可以欣赏关于乔丹31球鞋的多媒体介绍。更有价值的是,读者在观看杂志内容的同时,可以直接实现在耐克官网购买商品。
诚然,现阶段传媒机构与AR公司的合作方式还相对简单,由媒体提供AR需求,AR公司提供解决方案,或者自身有内容资源的媒体机构也可以提供内容支持,由AR技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。在这个“传媒+AR”初露峥嵘的阶段,更多应用场景还需要媒体与AR公司双方共同挖掘,或许孙红亮的这句总结切中了不少媒体机构动机。“如果现在不去布局,后期可能挤不上这艘巨轮。”